王信堂 官方网站

+收藏:http://wangxinta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之五——自封专家
2014-04-07    浏览(283)    作者:王信堂    来源:王信堂 官方网站

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之五——自封专家

  行为综述:
  古玩骗子善乔装,弄来头衔一大筐,
  自封著名鉴定家,远离老虎鼠称王。
  指鹿为马乱弹琴,赝品趁机度陈仓,
  待到钓来昏昏客,磨刀赫赫向羔羊。

  骗术行径:
  在古玩行内,能被誉为专家的人,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一为专门从事文物考古和古玩艺术品鉴定工作的学者型专家,他们多在文博部门工作,不仅具有“研究员”之类的职称,还在陶瓷、字画鉴定等特定领域内具备真才实学;二是对古代艺术品有着深入研究并发表过论著的作者型学者,这些人不一定擅长古玩鉴定,但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视野为一般人所不能及;三是来自民间的“土专家”,或曰自学成才型专家,这些人本身就是古玩收藏爱好者,并在某一方面具备过人的目测鉴定能力,他们在学识方面难说渊博,但论鉴定古玩艺术品的眼力与经验,毫不逊色于学者型专家。

  在“古玩市场不相信眼泪”的文化土壤中,无可置疑,专家都是受人尊敬的。不过,在受人尊敬的程度上,似乎前两类更受世人的青睐,所以在很多《鉴宝》之类的大型场合,出头露面的都是这些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专家。在一般收藏爱好者眼中,他们的话可谓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而那些来自民间的专家,即使你的眼力再高,嗅觉再强,甚至在古玩鉴定领域里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也不会在市场中享受到专家级的待遇,因为,在民间专家的概念中,包含了“私人藏家”、“古玩商人”等消极成分,所以,民间专家是一个稍显尴尬的称谓。本文所涉及的专家概念主要是学者型,也就是古玩骗子竭力冒充的角色。

  在商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骗子比比皆是,“电信诈骗”、“网络陷阱”等手法,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比较这些文化含量不高的伎俩,古玩骗子技高一筹。他们无须鬼鬼祟祟地躲在暗处,而是“光明磊落”地明诈明骗,其中,那些把自己包装成“鉴定专家”者,属于其中的高手。出现在古玩市场中的此类骗子并不多见,但其危害性极大,在收藏队伍中,有一些终生收藏赝品且始终不渝、至死不悟的人,就是此类“名师”培养出的“高徒”。此类骗子的成才经历和基本面貌具备以下特征:

  1、累积资本。

  首先是具备一定的古玩鉴别能力。这些人多是收藏圈子中的人,对古玩内涵能说出基本常识的ABC,且经过了古玩经营实践的历练,熟悉其中的游戏规则,并善于观察市场动向,对收藏者的心理状态具备察言观色的本领。这些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不满足于通过正常经营渠道获得的有限收入,朝思暮想一夜暴富。而实现这一梦想的途径就是经过“鲤鱼跳龙门的”洗礼后,成为收藏界德高望重的学者类“专家”。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积累自己的身份资本,如热衷于在一些来路不明的“收藏学会”中取得“理事”之类的虚名,久而久之,他们不满足寄人篱下的空壳头衔,就异想天开地为自己编造一些唬人的职务,什么“中国收藏家联谊总会秘书长”、“中国古玩鉴定家学会主任”等等,其中一些诡计过人者,还东拼西凑出一些收藏类文章在一些小刊物发表出来,积累起自己的非凡形象……至此,“鲤鱼”终于完成了跳“龙门”的动作,荣登学者类专家的条件开始成熟了。

  2、异地成家。

  这类“自封专家”的骗子有一个发迹后的特征,那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其成名成家之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家乡之外的地方,譬如,山东人跑到辽宁后逐渐成“名”。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在老家当地都染指了或大或小的劣迹,其真实货色“地球人都知道”,若想在这里一夜发迹,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他们便背井离乡跑到外地,利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潜规则,依靠媒体虚假宣传等手段编纂出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利用那些子虚乌有的头衔糊弄大众……总之,凡是能够成就自己狼子野心的渠道,便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在经过了一系列阴谋诡计的成功实施之后,渐渐的,一个“电视里有影,电台中有声,小报上有字”的古玩鉴定专家就横空出世了。

  3、低调作业。

  这类“专家”的活动区域有限,因为其真实身份毕竟见不得阳光,所以,不敢大张旗鼓地在公开场合出头露面,活动范畴大致在这几个地方:在小媒体露面,以专家的姿态装模作样地讲授古玩鉴定知识,然后制作出大量光盘免费发放;打着收藏家协会等组织的旗号,时不时地在不显眼的地方,搞几个免费的古玩鉴定活动,为那些初入门的人指点迷津,且一边鉴定一边高谈阔论,在大放厥词的同时,也忘不了散发自己的名片和光碟、画册等宣传资料;有时候邀请一些来自大城市的知名专家来这里活动,且在咔咔闪烁的镁光灯下陪伴左右,狐假虎威……

  4、培育买家。

  培育买家是最终目标,他们之所以处心积虑地经营阴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古玩专家”的大氅下,俘虏一批花钱买赝品的冤大头--眼力不高的有钱人。其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有亲自推荐型—为你介绍并帮助买进假古董,然后假惺惺地帮你鉴定,结论自然为真品;忍痛割爱型—将自己的藏品转让给你,并许诺增值潜力无限;方向指引型—为你的收藏方向出谋献策,并从他指定的地方源源不断地买进赝品……于是,一些受蒙蔽的人出于对这位专家的敬仰,便在他的“无私”指导下,大把大把地花钱,一批一批地买货。

  案例:张总的收藏遭遇
  在山东某地有一位人称张总的房地产商,因为经营有方,逐渐积累了一大批资金,于是在身边朋友的怂恿下,按照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财原则,开始将投资方向瞄准了收藏品市场。就在这时候,他从媒体中认识了一位姓赵的“古玩鉴定专家”,乍看,这位操着南方口音的专家颇有学者风度,就古玩知识而言,给人以谈古论今口若悬河,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印象。名片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首席顾问”、“中国民间古陶瓷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头衔赫然其上。在“赵专家”的帮助下,张总初试身手,买进了几件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女俑。令人大喜过望的是,在买进的第二天,就有人登门求购,出价为买价的数倍。从此,尝到甜头的张总对“赵专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又经过一段时间“推心置腹”的交往之后,张总非常虔诚地邀请“赵专家”为本公司收购古玩艺术品的掌门之人,并雄心勃勃地规划要在几年内,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古代陶瓷博物馆”。

  从此,有了“赵专家”的鼎力加盟,张总的藏品与日俱增,各式各样的商周古陶,规格不一的秦砖汉瓦,造型别致的陶马陶人,色彩斑斓的唐宋古瓷,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张总的库房。与此同时,“赵专家”还经常就其藏品中的某件器物为题材,在城市生活小报上撰文发表,并配有藏品的彩色图片。令人振奋地是,每每文章见诸于媒体后,马上就有登门求购的慕名而来者,求购未遂,这些人就置身于藏品的琳琅满目中啧啧赞叹。于是,陶醉在金玉满堂的氛围中,张总也异常亢奋,眼前不止一次地浮现出博物馆剪彩之时的盛况场面。后来,虽然也有朋友委婉相劝,大批量收藏这样的东西要十分的小心,千万别中了奸商的圈套。但张总不以为然,既然有这样一位眼力超群的专家把关掌舵,能出问题吗?会出问题吗?

  然而,一年后的某天,“赵专家”突然不辞而别,在朋友的提醒下,他请来几个民间藏家重新看货,结果是真品率不足一成。半信半疑的他又从外地请来几个专门研究古代陶瓷的文博馆员,再次为藏品验明正身,答案与前者无二。令人惋惜的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总在那位假专家的指导下,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另外还按照“合同”,支付给那家伙几十万元的掌眼费。这鸡飞蛋打的悲惨结局,成为张总心底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后来得知,那厮之所以能在当地成为小有名气的鉴定专家,完全是自我炒作的结果,而他那些见诸于小报的文章,也是支付“广告费”后的豆腐块。至于那些反复登门求购藏品的人,均为“赵专家”的托儿。又过了一年,这家伙又在一个遥远的小城市中出现了,身份依旧,口音依旧,头衔依旧,手段依旧。不同的是,当张总抓住这个骗子时,昔日的“赵专家”全然不见了往日的儒雅,展现出的是一副我是无赖我怕谁的狰狞嘴脸。 

  反思与对策
  古玩市场法制不健全的现状,为骗子们提供了为所欲为的空间。可以说,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诈骗行为,都没有象古玩骗子那样的明火执仗,那样的甚嚣尘上。这件事情的本身,暴露了我国文化领域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也暴露了我们的媒体宣传和市场管理之间、民间收藏团体和收藏爱好者之间存在着互不往来、各自为政的弊病。正是这些缺陷,造就了骗子们乘虚而入的可乘之机。问题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但责任归谁呢?没有人来承担责任,也没有任何部门准备就此进行象抓赌扫黄那样的大规模清查治理行动。那么,难道就允许他们旁若无人地挑战法律吗?我们的态度是:第一,这些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经济诈骗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第二,在原告举证方面,文化管理部门应该抛弃“古玩市场不打假”的旧习,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不过,由于法制管理的滞后,我们的良好愿望,目前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眼下,尽管古玩市场陷阱暗设,雷区密布,但一茬茬的古玩爱好者却前赴后继,趋之若鹜,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者,他们像是一群嗷嗷待哺的羔羊,既对收藏前景充满着盲目的乐观,又亟需收藏方面的导师去哺育,去启蒙,去指点。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装扮成狼外婆的“专家”们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可怜的张总们便在豺狼的利齿之下,演绎了一出出令人扼腕长叹的悲剧。

  要杜绝此类丑恶现象,首先,我们的民间收藏组织应该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要做好收藏方面的技术指导工作,增强他们精神和技术层面的免疫力;一方面,要和有关部门联合在一起,引导和开展古玩市场的打假活动,及时发现古玩骗子的犯罪行径,无情揭穿他们的把戏和嘴脸,还收藏天地一片净土。

  其次,我们的收藏爱好者要有强烈的自救意识--时刻关注市场“敌情”,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要轻信那些自吹自擂的假专家。有了自己的藏品后,不能藏之于密室孤芳自赏,要擦去浮尘亮之厅堂,让知无不言的同好们评头论足,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骗子的伎俩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这里,我也对那些希望建立藏品博物馆的朋友进一言:传世的古玩艺术品,其珍品、精品乃至于孤品、绝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既需要“有眼,有闲,有钱,有胆”的硬件,也需要软件的支持—积少成多的策略和水滴石穿的耐心。缺乏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希冀在短短几年内一蹴而就,一举成名,这样的企望是幼稚可笑的。值得警惕地是,不能轻易相信那些毛遂自荐的所谓专家,更不能让他们作为你的进货主管,这种盲目信任和放任自流的结果,十有八九以悲剧收场。要成就自己的理想,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深刻地定位展馆特色,把自己的思维成果和研究硕果,绽放于其中。要知道,一个有水平的博物馆不是藏品数量的简单堆积,而是以质量取胜:揭示藏品内涵的文化特征,展示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其生命所在。二是要请真正的品德高尚的专家为其把关,把赝品排除在展馆之外。三是要耐得住寂寞,在开办私人博物馆的过程中难免商品交换的经济行为,但不可以将展馆视为摇钱树。真正的藏家视藏品为生命,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轻易转让心爱的藏品。所以,私人博物馆的最高境界是大爱无疆地付出,是回报社会的奉献。有了这样的心境,有了这样的理想,也就从心底深处夯筑起了拒骗子于千里之外的天然屏障。

标签: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自封专家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