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堂 官方网站

+收藏:http://wangxinta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中国画都的历史使命
2014-04-07    浏览(502)    作者:王信堂    来源:王信堂 官方网站

  翻开北海文化史,可见2013年是凤鸣朝阳的一页:继“世界风筝都”盛名之后,潍坊被中国画学会命名为“中国画都”,大器晚成的潍坊画派终于成就百年梦想,携丘山之功名垂竹帛。“中国画都”是中国画坛至高的荣誉,较之于“世界风筝都”的文化含金量,无论内涵还是外延,“中国画都”要鼎鼎得多,赫赫得多。试想,历史上曾独领风骚数百年的“海派”等诸多画坛豪门都未曾拥有的荣光,如今为潍坊独享,岂不幸哉?谈及“画都”加冕,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画学会授予潍坊中国画都称号,是对潍坊工作的肯定”。那么,“潍坊工作”寓意何在呢?笔者认为,“潍坊工作”是一个恢弘的历史概念,既承载着潍坊画派近百年的丰功伟绩,也弘扬着北海画坛几代人的艺术理念。换言之,就像没有潍坊风筝就没有世界风筝都一样,潍坊画派就是“中国画都”的身躯与灵魂。面对鳌头独占的巨大荣誉,潍坊人会思考一系列问题:天降大任,潍坊画派究竟何德何能?百年沧桑,北海画坛究竟谁人领军?盛名之下,“中国画都”究竟何去何往……

孙立荣:八仙聚会



  北海画坛——国粹文化的鲁殿灵光

  中国画是“三大国粹”之一,被誉为北海古郡的潍坊则为笔墨丹青的耕耘之地,宋张择端,清郑板桥等一代国画天骄,曾在这片天地中经天纬地泽被桑梓。秉承文化遗产的席丰履厚,潍坊画派也于诗书画印的衣钵相传中羽翼渐丰,最终成就了中国画之都的百年梦想。潍坊画派的诞生,以成立于公元1912年的潍县“同志画社”为标志,其创始人丁东斋先生,本身就是酷爱并精通国画、中医、京剧等“三大国粹”的齐鲁翘楚,尤其是奔涌于笔下的水墨,如“线条直入老莲之室”的人物画,如“深得宋元工笔意蕴”的花鸟画,均于五彩中焕发出熠熠的神韵。其画社麾下,如郭兰村、刘秩东等有志之士,也无一不为熟谙国画奥妙的丹青妙手。即使是南下上海求学归来的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等后起之秀,也并没有因曾跻身沪上而平添“海派”洋味儿,骨子里继承地依然是国画鼻祖展子虔的衣钵。那么,与昔日烜赫一时的“扬州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以及“长安画派”等著名画派相比,原本默默无闻却突然名高天下的潍坊画派有资格独自擎起“画都”大旗吗?我们的回答是,纵观大江南北丹青世界,能当此殊荣者非潍坊莫属!

  1、扬州画派稍逊风骚。

  在中国近现代画派中,曾几何时,“扬州画派” 声名鹊起,画派领袖郑板桥亦曾作为潍坊画派的精神图腾而备受崇拜。至于画风、画品、画格、画魂,“扬州画派”亦为前无古人的中国画集大成者。不过今天看来,若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审视,“扬州画派”难避作品题材的局限性:囿于“润笔”卖画的经济因素,以“扬州八怪”领衔的画家群体出于多赚银两的需要,成画急就而画境浅显。例如某些李鱓的山水花鸟,板桥的梅兰竹菊,黄慎的历史人物等,画幅中或取残山剩石一枝半角草草勾染,或引神仙鬼怪非常之物即兴描画,虽笔墨淋漓雅趣横生,也颇受盐商富人垂青喜爱,但其笔墨欠精细、乏宏远,作品格局亦染小品之嫌。再者,尽管他们继承了徐渭、朱耷、石涛的创新精神,但也主张自立门户另起炉灶,在反对泥古的实践中时不时背离了国画的笔墨原则,被当时的王鋆等人称之为“另出偏师,画非一体”的非正统画家。尽管潍坊画派非常欣赏郑板桥诗书画印的金声玉振,并将其“秋风江上作渔竿”的文人风骨尊为大雅,将其“衙斋卧听萧萧竹”的爱民情结深入画理,但潍坊画派所薪尽火传地是板桥的艺术理念及其君子风骨,并非扬州画派略显另类的孤行己见。潍坊画派所成就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宏观艺术成就,自然为扬州画派所不及。所以,若将扬州尊为画都,稍逊风骚。

  2、海上画派土洋参半。

  再看“海上画派”。崛起于晚清时代的“海上画派”拥有吴昌硕等诸多大家,其艺术成就举世瞩目,不过也存底气不足的“软肋”。“海上画派” 应运而生于旧中国商品潮流中,为迎合国际审美时尚,画家们往往追求视觉效果的夺人眼球,反而忽视了国画原则的笔墨意境。再者,为了提高绘画速度,那些极费勾画与渲染功夫的人物画、山水画便十分罕见,主流题材多为“花好月圆”类的花鸟画,画中噪杂着世俗社会的叽叽喳喳。另外,出于实用性与现实性的需要,“海上画派”极力推崇西洋画风,其商品画多为“半土半洋”的艺术混血儿。所以,此有悖于中国画理念的创作倾向,夭折了大上海的画都之梦。

  3、岭南画派基因混杂。

  那么,广州可以成为中国画都吗?广州的竞争实力在于拥有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画派——“岭南画派”,而且出现了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等至今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论昔日的资格与声望,潍坊画派自愧不如。而且,“岭南画派”曾经以发扬中国画传统为标榜,在国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兼容精神就是祭出的猎猎旗帜。遗憾地是,画派所号召的艺术理念与“海上画派”异曲同工,其“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的求田问舍,恰如在中国画的身躯中注射进了转基因的东西,掺杂了诸多外来元素。所以,若将广州称其为中国画都,自然不妥。

  4、长安画派略输文采。

  至于形成于上世纪中期的“长安画派”,因其创作题材专注于黄土高原,且中国画诗书画印元素“略输文采”的缘故,便首先在文化内涵上输给了潍坊。

  5、潍坊画派实至名归。

  除了以上“四大画派”之外,视野内不见其他抗衡者。那么,潍坊独具哪些“画都”优势呢?主要有三:

  第一,潍坊画派“大器早成”。从潍县“同志画社”揭竿算起,潍坊画派“年龄”近百。若将其生命轨迹契合于时代年轮,可见她的成长发展史贯穿了二十世纪的百年春秋,并跳动着清晰而强烈的时代脉搏:她酝酿于世纪之初的“辛亥革命”,诞生于二十年代的“军阀割据”,黯然于三十年代的“日寇侵华”,复活于四十年代的“国内战争”,发展于五十年代的“改朝换代”,成熟于六十年代的“百花齐放”,磨砺于“十年动乱”蹉跎岁月,蓬勃于八十年代的“百废待兴”,辉煌于九十年代的国泰民安……潍坊画派区别于其他画派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她一开始就是站在时代前沿和巨人肩膀上的艺术团体,诞生之初,无论革命意识的觉醒,无论艺术成就的凸显,无论文化理念的成熟,无论领军人物的品质,均具备了耸壑凌霄的时代风采,彰显出“大器早成”的态势。正因为如此,潍坊画派一旦横空,便峥嵘出一柱擎天的大象,焕然出一枝独放的格局。

  第二,艺术纲领旗帜鲜明。潍县自古为人杰地灵的文化名城,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在郑板桥、陈介祺等诸多先贤圣德的陶熔鼓铸下,古城内翰墨书香吉祥止止,文人圈诗书画印大观巍巍,且国画水墨备受推崇,八斗之才层出不穷。画家心中的偶像,便是八大山人、陈老莲等众多志美行厉者。而且,潍坊画派从诞生之日起,就聚集了潍县城书画界的顶尖高手,可谓人才济济踌躇满志。评论家“然之”先生在《山东当代中国人物画状态述评》一文中谈及齐鲁画坛名家时认为,“民国时期的老画家修养往往比较全面,山水、花鸟、人物都能画,如丁东斋、黄固源、松年、周爱周、刘秩东、郭兰村等。”文中所提及的六名著名画家中,潍县“同志画社”的丁东斋、刘秩东、郭兰村竟然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潍坊画派实力之巨。“潍坊画派”不仅实力超群,其艺术理念也不同凡响,画社成立之初,丁东斋就提出了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不标榜哪一派,不吹捧什么人,也不排斥任何派和任何人”。不过,这个艺术原则是建立在中国画的平台之上,尽管他们的视野遍及古今中外,但“诗书画印”的中国元素始终流淌于“潍坊画派”血液中。所以说,放眼中国画坛风云,能于纷纭百年中始终钟情于国粹文化的纯正血统者,唯见潍坊画派。或许,他们曾在“焦点透视”、“光色变化”等诸方面吸收过西洋画“再现生活”的艺术尝试,但仅为洋为中用的艺术借鉴而已,本质中一脉相承地永远是“以形写神”的中国元素,以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水墨意象,于“或工或写”的主观情趣中,升华出国画意境的形神兼备。

  第三,不羁之才独步天下。在潍坊画派的百年风云中,涌现出诸多才华横溢的人中骐骥,或纵横于潍水两岸潇洒翰墨,或脱颖于北海古郡捭阖齐鲁,或大显身手于京城卓尔不群,或春风风人于讲坛不露圭角,均于丹青中大写出潍坊画派的龙跃凤鸣。且不说当今画坛中两位重量级画家刘大为、郭怡孮来自潍坊,即便是拉出一串书画家的名单,便足以峥嵘出潍坊画派的气势磅礴,如丁东斋、郭兰村、刘秩东、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陈寿荣、赫保真、王乐轩、高小岩、陈衍绪,张玉峰,郭景仁,韩金正,张镜远,张绍良,孙立荣,谭淇,胡有民,刘大为,郭怡孮,郭志光、庞希泉、沈光伟、蒯宪,王珂,时振华……记得1996年借陈寿荣八十寿诞之际召开的艺术座谈会上,陈寿荣谈及潍坊画派时激动地说,“今天的知名潍坊书画家不下千人之多,我所说的‘知名’是指这些人的作品完全有资格标价出售的书画家,在全国之内,哪一个城市有这么多的高水平书画家?为什么潍坊画家一旦走出潍坊就十有八九很快出名?为什么在山东乃至北京等地,都活跃着著名潍坊籍书画家的身影?为什么?说明潍坊画派是产生大艺术家的摇篮,说明潍坊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也说明所谓的齐鲁画派就是以潍坊画派为核心的画派”。先生所言极是,若论整体实力而言,潍坊画派为东箭南金的藏龙卧虎之地。

  第四,忠于信仰淡泊名利。与“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等以卖画为生的画家群体相比,潍坊画派的元老们始终没有与商品社会接轨,这也是潍坊画派区别于其他画派的特征之一。潍坊画派的第一、二代老画家多淡泊名利行事低调,没有因画而富者。他们没有为金钱而折腰,更没有蝇营狗苟于名利场,而是专心致志于水墨世界的笔耕砚田。这是一种澡身浴德的信仰操守,是一种守身如玉的君子情怀,亦为“潍坊画派”的高风亮节。有了这样的冰魄雪魂,在灿烂着国粹文化的长卷中,就会渲染出中国丹青的本色。

  第五,怀瑾握瑜捍卫国粹。在潍坊这片国粹文化净土上,也曾出现过关于西洋画与中国画孰优孰劣的艺术之争,甚至一些人也对潍坊画派的传统画风表示过不解与不屑,并发表过“抑中扬外”的奇谈怪论。最终,这些企图改变中国画基因的所作所为,均在潍坊画派强大火力的攻击下落荒而逃。陈寿荣在他的国画《井底之蛙》中,就以《论中国画》为题,给“崇洋媚外”者以无情嘲讽:“数笔墨华千秋宝,大师酝酿百年深;可怜顽固白丁者,不爱国珍崇外人”。可见,在潍坊画派的营垒之内,永远激荡着中国画的主旋律,他们不拒绝外来文化的洋为中用,但在华夏后裔的一腔热血内,永远传承着东方文明的艺术基因。

  综上所述,潍坊作为“中国画都”是中国画坛的理性选择,这一事实既昭示着北海丹青的名成功就,又象征着“潍坊画派”的天道酬勤。诚如陈寿荣所言,透过“中国画都”绚丽的光环,我们可以领略这样的风光:“丹青贵在求神似,写意挥毫元气加;工笔宋元无限美,高峰艺术在中华”!

  北海四家——艺术大师的熠熠风采

  但凡画派,均有独步天下的领军人物,如扬州画派的郑板桥、罗聘,海上画派的任伯年、吴昌硕,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以及长安画派的赵望云、黄胄等等。不过,昔日的潍坊画派应属例外。至今,在中国画坛最高殿堂的大师牌位中,并没有出现潍坊画派代表人物的名字。是潍坊画派内涵不足,难以问鼎国粹文化的阳春白雪吗?是潍坊画派气韵浅显,不能奏出惊天动地的黄钟大吕吗?还是潍坊画派举鼎绝膑帐中无人,压根就没有出将入相的栋梁之才呢?非也。由于潍坊画派向往涅而不缁的高情远致,崇尚明德惟馨的蕙心纨质,书画讲究厚积薄发的艺术功力,作品体现不同流俗的君子情志,所以,在高山景行的艺术氛围中,画坛英杰们也就因此远离了名利闹市的喧嚣,多在“无为”、“无欲”中了此一生。即使有朝一日加官进爵,如位至中央美院花鸟系主任的郭味蕖,官晋山东画院院长的于希宁等,也无不鞠躬尽瘁于树人大业,不屑于声名之私利。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潍坊画派为什么名声不隆,为什么大师不显的原因所在。不过,“中国画都”的世纪之誉,让我们必须在回望历史的审时度势下,透过历史的漩涡,拂去时空的尘埃,来一番还原真实的功夫,以重新审视潍坊画派的队伍,发现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大师——这是“中国画都”的需要,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坛的需要。几年来,笔者比较关注潍坊画派的艺术内涵和书画市场的潮起潮落,并在基本沉淀的文化遗产中,从艺术成就、价值内涵、社会声望、市场认可度以及人品、画品等“综合指标”中,拔尖出“分值”最高的“丁郭于陈”等四位艺术大家,即“北海四家”,希冀以此作为潍坊画派的领军人物。“北海四家”分别为:象征着潍坊画派理念高度的丁东斋,体现着潍坊画派视野广度的郭味蕖,标志着潍坊画派内涵深度的于希宁,代表着潍坊画派艺术厚度的陈寿荣。

   1、画派先驱丁东斋。

  丁东斋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名齐鲁的大画家,也是潍坊画派主要创始人,“同志画社”便是他呕心沥血经营的事业。笔者在《潍坊画派的艺术理念》一文中写道:“画社之所以冠名‘同志’,旨在秉承孙中山先生《告海内外同志书》中所宣誓的大愿。画社发起人丁叔言、丁东斋先生,本身就是‘在潍县县城中最早一批剪去辫子’的响应辛亥革命的身体力行者。可见,同志画社首先具备爱国主义的政治属性,其次才是艺术的团体。在当时的旧中国,于千百画社中以革命为号召的揭竿而起者,唯有同志画社。画社用以反封建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画笔,画笔下喷涌出的一件件书画作品中,寄寓着政治理想,昭示着艺术理念”。画社成立初期,丁东斋创作了大量张扬着爱国热情的作品,图文并茂的人物传记《北海人范》四卷,就是其重要著作之一。书中,先生以爱国大义评点历史,臧否人物,其观点旗帜鲜明发聋振聩,其风骨阳煦山立烈火辨玉,其绘画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其语言文锋犀利掷地有声,可谓一部《北海人范》,写尽先生赤胆忠心之凛然正义。先生还创作了大量以时代风云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国画作品,如寄寓民族觉醒的《醒狮图》,歌咏先贤事迹的《屈原行吟》等。先生平生最敬重的古代英雄就是为国捐躯的屈原,在创作于1935年的《屈原渔夫问答》图中,先生赋诗一首:“往事那堪仔细论,端阳兀坐醉昏昏。窗前神会叠均影,笔底拈成爱国魂。心血纵随波浪去,姓名却共海天存。汨罗江上沉冤处,我欲投诗酹一樽”。诗中,洋溢着先生“笔底拈成爱国魂”之碧海丹心。此画完成三年后,即日寇侵占潍县城之日的山河破碎中,报国无望的先生便步屈原之尘仰药自尽,用生命的绝唱续写了《北海人范》最为惊心动魄的瑰丽篇章。与此同时,也以舍生取义的壮举,诠释了他为之奋斗毕生的艺术理念:文化艺术的最崇高境界就是忧国忧民的死而后己,就是爱国主义的屈原精神!这一用生命成就的理念,为潍坊画派至尊的精神丰碑。可以说,丁东斋艺术理念的高度,在当今中国数以百计的画派代表人物中唯其独尊,无出其右。如果没有丁东斋峰峦雄伟的艺术高度,没有丁东斋赤胆忠心的爱国高度,没有丁东斋忧国忧民的民生高度,没有丁东斋高瞻远瞩的时代高度,就没有潍坊画派铁骨铮铮的生命本质,就没有潍坊画派诗书画印的时代风采,也就没有了潍坊画派与时俱进的艺术纲领,没有了足以成就中国画都丰功伟业的文化精魂。一句话,没有丁东斋就没有潍坊画派,就没有中国画都。 

   2、艺术大师郭味蕖。

  在中国画坛最高艺术殿堂中,很早就活动着郭味蕖的身影,可惜先生英年早逝,63岁的生命断魂于十年动乱。先生是丁东斋的爱徒,是中国画坛中博学多才的学者型画家。他的学术研究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中国美术史、金石考古、书画鉴赏、历代书画家研究、中国版画史、民间年画、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花鸟画史、花鸟画创作技法理论,以及文学、诗词、书法等诸多方面。被徐悲鸿倍加重视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以及后来在病榻中完成的《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等,至今脍炙人口于中国美术界。在潍坊画派中,郭味蕖儒雅的大师风范,所呈现出的是艺术广度,尤其表现在“洋为中用”的艺术探索之中。文艺评论家刘曦林认为:“中西绘画两层根基,史论与实践双轨同步,是中国近、现代诸如陈师曾、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许多大艺术家的共同道路。郭味蕖也是这条造就大师的道路上的后来者。这位画家兼学者的广采博取的道路,充实了他的学养,并使他得以从纵的历史演变及横向的对比联系中得以把握了艺术变革的规律,为其更新花鸟画艺术的观念,攀登花鸟画新高峰奠定了基石”。在中国画艺术探索中,郭味蕖所主张的“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白描和点染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重彩和泼墨相结合”的创作成就,至今生辉。在中国画坛面前,郭味蕖所成就的艺术广度不仅属于潍坊画派,更属于中国画范畴。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攻西画,但后来却终其一生研究、实践中国画的国粹文化,在其短暂的春秋岁月中,其艺术生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之“广”:广渊的学者心胸,广阔的中外视野,广泛的研究领域,广博的真才实学,广大的艺术之路,广丽的创新成就……无疑,郭味蕖是代表潍坊画派艺术广度的大师,也是中国画坛中孔武有力的撼世之才。 

  3、齐鲁泰斗于希宁。

  生前身为山东画坛之主的于希宁先生,是最具问鼎“中国十强”的潍坊籍画家,惜未全力以赴塑造形象,致功亏一篑。不过,谦虚谨慎不事张扬的先生未题名于画坛金榜,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身乘仙鹤匆匆西去,誉伴紫气缓缓东来,这就是中国画都给予大师的慰藉。笔者认为,在潍坊画派中,于希宁所体现出的文化结晶为艺术的深度。于希宁在青年时代曾受到齐白石关于“做人做画都要老老实实”的指点,这一教诲让于希宁终身受用。先生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型的画家,尤其是花鸟画中的梅花,成为其天下无双的标志性产品。在中国成千上万以梅为缘的画家中,能令人信服地称之为“梅王”并与关山月齐名者,唯有先生。于希宁画梅之绝技,首先来自他独有的爱梅情结:“我曾七次到江南探梅,与梅相处,如对诗翁,如遇哲人,如逢契友,每于梅林之中寻诗觅画,株株老梅都仿佛高士良师,灵犀相通,开我诗思画意,导我新径独辟。我画的梅花是梅花又不是梅花,是画人的精神气质,画其内在的本质”。对于国花的理解,先生于诗中写道:“千代龙柯凝铁骨,虬枝抽出百花输;仙山篱落勤栽种,美德春风遍四隅”。又曰:“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净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此类来源于观察实践的独特感受别具匠心,为画梅玄机的解读提供了近水楼台。于希宁能将梅花点缀得仙露明珠楚楚动人,且将梅之魂升华到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境界,写出了岁暮天寒中梅花的铁骨,画出了千代龙柯里虬枝的精神,从中折射出大师画梅用情之深挚,用功之深湛,用心之深邃,用意之深幽,以及用笔之深妙,用理之深奥。一句话,在潍坊画派中,于希宁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刻画出潍坊画派艺术理念之内涵深度,彰显出一代艺术大师的奇彩。

  4、“当代八大”陈寿荣。

  在潍坊画派“四家”中,年龄最小且终生与仕途无缘的陈寿荣先生,属于地地道道的“在野派”画家。青年时代毕业于北平艺专并与郭味蕖一起考入故宫博物院古画研究员的先生,虽才高八斗卓尔不群,却因莫须有的“政治问题”而黄杨厄闰命运多舛。其青年春风得意,中年忍辱负重,老年紫气东来的人生轨迹,象极了一条“∪”形弧线。不过,恰恰由于生不逢辰的人生遭遇,才于卧薪尝胆之后,成就了其诗书画印四艺皆精的神工鬼斧,使这位毕生对八大山人崇拜得五体投地且自信“五百年后方知我”的大师之才,终于在逝世十年之后的今天声威大震,被誉为潍坊画派诗书画印之集大成者。回望峥嵘岁月,晚年的先生在《自咏诗》中写道:“画印诗书获锻如,孙猴钻入老君炉”。他将自己的艺术结晶称之为“孙猴钻入老君炉”后的凤凰涅槃,诙谐中掺杂着几多的无奈,也曲折出郑板桥“吃亏是福”的大智慧,大哲理。生前落魄、身后日隆的陈寿荣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全能型画家,行为中貌似旁若无人落落难合的举止,实为锋芒不露的明哲保身。当天下太平阴霾散尽,大师风采才真容渐显。先生的一生是天才加勤奋的一生,在潍坊画派中,他所呈现给后人的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厚度。据粗略统计,诗书画印皆精的先生一生中留下了三千六百首诗,近万幅书法,数万幅画,上千方印章;另外,他的《怎样刻印章》一书再版十三次印刷38万册,至今畅销神州;他呕心沥血几十年创新的飞鹰,独具前无古人的英姿,亦为当之无愧的“鹰王”;他于《百体书联》中成就的书法硕果,大江南北无人比肩。在先生生前已经成稿却未及付梓的《陈寿荣全集》中,排列着一系列闪光的书目,如《百鹰册》、《怎样画飞鹰》、《百体书联》、《诗词书法选》、《陈寿荣诗集》、《印选》、《人物集》、《花鸟集》、《山水集》、《牡丹集》、《菊花集》、《走兽集》、《花鸟画常识》、《历代仕女》、《聊斋百美》、《海天阁题画诗》等等。有朝一日,若将之全集亮相于世,定为潍坊画派艺术成就之烁烁大观!可见,先生用其生命的厚度成就了潍坊画派的艺术厚度,之“厚”,在于才华过人的得天独厚,在于苦尽甘来的厚德载物,在于学富五车的厚积薄发,在于鞠躬尽瘁的积厚成器。其不世之功也因此积厚流光于中国画坛,为北海添彩,为画都争辉。

  若论及潍坊画派之芸芸大才,岂止“北海四家”,纵横出“北海八家”、“北海十家”乃至更多并非难事,但就其领军人物而言,笔者冒昧荐其“丁郭于陈”四位已经盖棺论定的大家,希冀论衡。在艺术天地中,“北海四家”从艺术内涵之高度、广度、深度乃至厚度等四个方面全方位诠释了潍坊画派艺术成就的超尘拔俗,他们是一个珠联璧合相互辉映的艺术群体,共同以诗书画印的美妙音符,在山东半岛交响出一曲国粹文化的高山流水。潍坊画派及其“北海四家”属于潍坊,属于齐鲁,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陈寿荣:双鹰图

  承前启后——中国画都的世纪蓝图

  “中国画都”是潍坊画派打下的江山。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至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类的苦差事,潍坊画派前辈们已经历尽磨难。今天,没有经历过前辈苦难的后人们,却于披红戴花中见证了“中国画都”的繁荣,幸焉?福焉?笔者认为,“中国画都”为大势所趋的天降大任于斯,意味着历史使命的任重道远。倘若说昨天我们还在为潍坊画派的师出无名而愤愤不平,为求得潍坊画派的名正言顺而不遗余力奔走呼吁的话,那么,这一页已经成为历史。在“中国画都”冕落北海的今天,我们则要在中国画坛的庙堂上,去实践更加恢弘的的艺术理念,去描绘更加辉煌的艺术长卷。尽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的“中国画都”,需要地就是这种境界,就是如此精神。那么,作为潍坊画派的文化传承者,作为“中国画都”的名城经营者,其路漫漫兮的万里之行,应该如何迈步呢?在这里,就几个大原则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1、科学继承文化遗产。

  潍坊画派留给风筝都地是美轮美奂的名山事业,是堆金积玉的文化遗产。其遗产之春华秋实的金玉满堂,之文以载道的含英咀华,如阿里巴巴乍开启的宝库,给人以金碧辉煌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面对先辈馈赠与我们的文化宝库,当务之急是理清家底,明晰内涵,不然,就会在坐享其成的养尊处优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么,透过诗书画印的宝光,潍坊画派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什么呢?并非昔日“北海四家”的传奇经历,并非当今洛阳纸贵的书画作品,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他们用心血凝成的艺术理念。笔者在《潍坊画派的艺术理念》一文中,曾就该命题归结出潍坊画派四大理念,即“以爱国主义为旗帜的时代意识,以板桥风骨为底蕴的文人气节,以市井文化为依托的平民情结,以百花齐放为特征的创新风尚”。此观点可作为大家见仁见智的抛砖引玉,以就该话题展开学术性的研究。弄清艺术理念的实质,是为了“中国画都”文化事业的继往开来,首先是“继往”问题,需要我们搞清楚。在这方面,应提倡科学辩证的态度,即理性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潍坊画派的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缤纷景象,其艺术理念主流是健康的,但也需要批判地继承。如其中提及的文人气节,并非普通文人情结的概念。其中,某些不健康的“糟粕”应该抛弃,如略显自恋意识的士大夫情结,极具孤芳自赏心态的非理性情结,以及某些文人画中存在的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等颓废因素。再如,潍坊画派派中有派,其中,也不乏文人相轻的拉帮结伙弊病,不乏唯我独尊的夜郎自大行为,诸如此类的“糟粕”,当在摒除之列。

  2、立足潍坊放眼世界。

  “中国画都”不等同于昔日的潍坊画派,“中国画都”的历史使命,较之潍坊画派要沉重得多,神圣得多。当昔日隶属于地方概念的潍坊画派被“中国画都”“黄袍加身”后,其固有的艺术理念就需要放在中国艺术的大舞台上去重新审视,重新考量。自然,其艺术视野也需要走出齐鲁,越过中国,放眼世界。因为此时此刻,昔日潍坊画派的小概念,如今已被“中国画派”的大概念取而代之,所以,其原有的艺术理念必然调整,必须提升,必须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这是一个很大的艺术课题,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不过可以断定地是,当我们具备了艺术境界的国际视野后,就可以伴生出很多来自身边的新“发现”,譬如古老的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所内涵的中国画元素,譬如传统的潍坊嵌银、潍坊刺绣所凸显的中国画基因等,均会伴随着“中国画都”的光芒而倍加灿烂。

  3、艺术搭台文化唱戏。

  “中国画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事关潍坊百年发展大计的文化概念。自然,这个文化工程给潍坊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需要我们只争朝夕地全力办好。其实,针对“中国画都”的明天,今天的潍坊已呈现出很多繁荣昌盛的市场气象。不过,笔者于欣喜之余也有所担心:“中国画都”不同于“世界风筝都”的概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固然好,却不能喧宾夺主。在文化建设不见大势的前提下,若早早地让潍坊成为了财神主宰甚至赝品泛滥的书画大卖场,这样的结果,便亵渎了潍坊画派的本色,改变了“中国画都”的性质。当然,放眼北海古城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眼下更多涌现出的则是以放飞笔墨灵魂为正能量的文化盛举,许多出手不凡的捷足先登者,已经在建设画家村、画家城等宏伟蓝图上指点着明天的画都之梦:艺术搭台文化唱戏,经济繁荣气象万千……

标签:中国画都,历史使命,潍坊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